《肉蒲团》背后的男人:写了一堆黄书,赚了一堆银子,生了一堆孩子
这世间总有些隐晦却共性的艺术,我点到为止,你心领神会。
比如《肉蒲团》。就算你没看过,至少也不会一无所知。作为一部与《金瓶梅》齐名的禁书,它深受某些港台导演的青睐,据说前几年还上映过3D版本,成为不少老司机的硬盘精品。
故事的背后,往往是影射现实的往事。
《肉蒲团》也是这样,那些活色生香的肉欲、那些纸醉金迷的乱象,无不是作者李渔一生最真实的写照。
可如果就此认定李渔是个沉湎声色的老色匹,未免过于肤浅。这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奇才,留给后人的,远不止于一部《肉蒲团》。
他创作的《笠翁对韵》是儿童熟悉对仗、用韵的启蒙宝典,他写就的《闲情偶寄》,因为深谙生活艺术,被林语堂誉为“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”。
他倡编的《芥子园画谱》流传至今,被齐白石、潘天寿视为经典范本;他的戏剧作品《凤求凰》、《风筝误》深受人们的喜爱,一度影响了18世纪的日本……
相比《肉蒲团》里的那些开挂招式,他的人生,才是真正的开挂。
01
1634年秋天,23岁的李渔第一次从到原籍浙江兰溪,一叶轻舟溯水南下,氤氲的烟火气中,他的心情放松而愉悦。
这个药材商人的儿子,从如皋回到兰溪,不是奔着诗和远方的。
他准备参加第二年金华府的府试,或许浙江卷确实比江苏卷的难度小些,或许他确实有几分读书的天分。总之,他毫不费力地获取了生员的资格。
好运就此戛然而止,四年后在省城杭州的乡试中,素以八股高手自居的李渔落榜了。这一年他28岁,不算老也不算小的尴尬年龄。
如同精明的商人一样,李渔在计算年龄和功名间的距离,他无奈地写道:“问年华几许,正满三旬。昨岁未离双十,便余九,还算青春。叹今日,虽难称老,少亦难云。”
三年后,应母亲的要求,李渔再次赶赴杭州应考。
半路上,他听到一则重磅消息:驻守山海关的最统帅洪承畴降清,大明帝国的东北门户,完全暴露于清军的铁蹄下。
岌岌可危的时局,令李渔萌生了退意。国家都快没了,再考这虚无缥缈的功名,有甚鸟用?更何况,一直看好他的母亲,也在于一个月前去世了。此时罢考,心理负担也少了几分。
1644年,大明帝国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全面崩盘。还没等李渔从亡国之痛中清醒过来,一路追击的清兵和溃散的南明残军,又让他的家乡遭遇了几轮洗劫。
接二连三的动荡,令李渔心灰意冷。世事无常,人生除了生死,余下的都是擦伤。
一番观望后,李渔带着家人走出栖身的山林,来到兰溪夏李村,做了两桩事:一剃发,二建房子。
剃发是为了活下去,建房子是为了活得更好。
他亲手设计了建筑图纸,又组织人手进行施工。在这处名为“伊山别业”的宅院里,李渔设计了几十处景观:燕又堂、停舸、宛转桥、宛在亭、踏响廊、打果轩、迂径、蟾影口、来泉灶……
其中最为后人熟知的,是在门前大路上修建的一座凉亭“且停亭”。至今它仍是中国十大过路凉亭之一,李渔自题的楹联历历在目:
名乎利乎,道路奔波休碌碌;
来者往者,溪山清静且停停。
“窗临水曲琴书润,人读花间字句香”,这是李渔为自己安排的未来图景:大城市就留给你们去卷吧,老子就在这小地方躺平了!
理想有多丰满,现实就有多骨感。很快,打脸的一刻就要来了。
02
从小就在商人家庭长大的李渔,见惯了都市的灯红酒绿,鸟不拉屎的兰溪县,一时半会儿让他很不适应。
更要命的是,这地方除了砍树卖柴,也找不出第二个赚钱的路子,一家人的生活也日渐拮据。
为了碗里有肉桌上有汤,1649年秋天,李渔带着三个老婆,两个女儿,卖掉了刚建成两年的“伊山别业”,前往省城杭州谋生。
新的城市,新的起点,李渔决定开启新的人生。
他轻车简从,除了随身衣物,其余从家乡带来的东西都扔掉了,包括自己的名字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李渔“这名字,是他到杭州以后才改过来的。
他的本名狂到没边儿:李仙侣,字谪凡,号天徒。可能是人到中年混成这德行,他自己都没脸用这名字了。
就好像一个门门考零分的孩子,取名“天才”,想想都挺尴尬。于是,他改名李渔,字笠鸿,号笠翁,一派看破红尘的派头。
当然,除此之外,这名字还有更隐晦的寓意,我们后面再说。
大城市不是那么好混的,初到杭州的李渔,一度连房子都租不起。靠着经商的父亲留下的人脉,又经人担保借了些外债,他终于在杭州置办了处宅子,取名为“武林小筑”。
“武林”是杭州的旧称,这里没有武林江湖里的打打杀杀,只有丝竹管弦风花雪月。
战后复苏的杭州城,很快展现出了江南故有的文化生机。无论是锦衣玉食的官绅,还是疲于生计的小市民,都喜欢看戏听书,民间娱乐这一块,潜藏着巨大的市场。
凭着与生俱来的商业意识,李渔选择了“卖赋糊口”的生计。
“学成文武艺,货予帝王家”,当时的观念认为,文人考取功名报效君王才是正经,你一个饱读圣贤书的人,靠编排故事逗人取乐,跟耍猴有啥两样?
不过,挣钱这事儿,不磕碜。
几年间,李渔创作了《怜香伴》、《风筝误》、《意中缘》、《玉搔头》等六部传奇,以及《无声戏》、《十二楼》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。
这些东西一经问世,就成了千万级的爆款作品, “湖上笠翁”的名号,家喻户晓。在版权意识缺乏的年代,麻烦接踵而至。
03
从前车马慢,但八卦的传播,可一点儿都不慢。
几天之内, “李渔新作”就在市场上卖得脱销,就连三千里外的大西北,都不乏李渔的粉丝。不少书商甚至将一些下三滥的作品都打上“湖上笠翁”的名头,赚得盆满钵满。
这一幕,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读过署名为“金庸新”、“金庸巨”、“吉龙”等武侠小说的读者,应该不会陌生。
翻刻最猖獗的,当属南京的书商。
为便于维权,1657年,李渔索性搬家到南京, 还没等他安顿下来,又听说苏州书商盗印他的新书。
待他准备动身前往苏州,女婿沈心友在杭州给他传来书信:杭州市面上也出现了一批私自翻印的新书,岳父大人,你快回来看看吧!
走别人的路,让别人无路可走。
忍无可忍的李渔,决定用魔法打败魔法,于是,他创立了芥子园书铺,写作、印刻、发行、销售一条龙,自己创作编辑,参与运营的是女婿,兜兜转转赚钱的都是自家人,肥水不留外人田。
除了出版李渔的作品,书铺也发行各种畅销读物,无论是《金瓶梅》还是科考秘籍,只要是读者想看的,应有尽有。
由他编辑作序,沈心友整理的《芥子园画谱》,即便放到现在,也是中国画的临摹范本。
男人落魄时,不要相信所谓的人脉圈子,努力经营好事业,你成功了,自然就会被圈子融入。
将书铺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李渔,很快融入了江南的上流阶层。时任江宁织造的曹玺,与李渔大有相见恨晚之意,两人互赠对联聊表心意后,曹玺又让儿子曹寅与李渔结为好友,而曹寅的一个孙子曹雪芹,是《红楼梦》的作者。
《聊斋志异》的作者蒲松龄,也是李渔的好友。61岁那年,李渔与途经南京的蒲松龄一见如故,两人互赠诗词结为文友。
那一年蒲松龄只有31岁,还是个热衷功名的年轻人。如果他能提前写出《聊斋志异》,再经由李渔的书铺发行出来,没准儿又是一段文坛佳话。
除此之外,李渔还与吴伟业、钱谦益、龚鼎孳“江左三大家”交往密切,江南文坛颇有声誉的“海内八大家”、“燕台七子”、“西泠十子”中的多数人,都与他来往密切。
据统计,李渔书中提及有名有姓的文友,多达400多人,至于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贩夫走卒,更是不计其数。
都说朋友多了路好走,特立独行的李渔,却不走寻常路。
04
出版物仅仅是文化产业的一小部分,更大的市场空间,还得看娱乐业。既然能刻印出售自己的书,那为什么不能演自己写的戏呢?
鸡贼的李渔,将自家姬妾组成家庭戏班,自己担任编剧和导演,带着姬妾们到各地权贵府邸巡回演出。
快乐挣钱的同时,顺道外出浪了一把,还免除了姬妾争宠的烦恼,把剩余价值那套东西研究得明明白白。
这样的人,审美肯定也不会差。他的这些姬妾无一不是形貌兼具,再加上音色婉转悠扬,往台上一亮相,个个都是光彩照人的女明星。
所以,邀约他的戏班,得从年头就开始预订。
姬妾们在台上演出,李渔也没闲着,他为权贵们赋诗撰联、设计庭院、将他们的书信文章选编成书,顺带着又多赚了份银子。
这波骚操作一副钻到钱眼里的市侩嘴脸,李渔因此也遭到主流社会的批判,骂他“毫无礼数恬不知耻,以姬妾美色招摇撞骗,下流至极……”
李渔摸着鼓鼓囊囊的荷包,心满意足地笑了,至于身后那帮人说什么?根本不重要。
马斯洛将人类的本质需求分为五种,在解决了生理、安全等需求后,人类最顶层的需求是自我实现。
李渔显然已经达到了这一层,读书万卷的他,用一场跨越万里的旅行,达到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境界—知行合一。
在没有高铁也没有飞机的年代,他带着姬妾远途跋涉,先后到过北京、陕西、甘肃、山西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湖北、安徽、河北。
据他自述:“三分天下几遍其二”,“名山大川,十经六七”,“四海历其三,三江五河则俱未尝遗一”。
你所读过的书,走过的路,都将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。
60岁那年,浪不动了的李渔,将戏曲心得和对日常的见闻感悟汇编成一部《闲情偶寄》,内容包罗万象,堪称中国生活大百科。
女人想学梳妆美容的可以参看《声容部》、土木工程爱好者可以看《居室部》、古玩爱好者可以看《器玩部》、吃货们可以看《饮馔部》、绿植爱好者们可以看《种植部》。
哪怕你是躺平一族,也有《颐养部》等着你,里面有各种房中秘术、养生大法,你确定不翻开看看?
总之只要你是中国人,总有一款适合你。因此,《闲情偶寄》又被林语堂誉为 “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”。
05
前面我们说过,李渔原名李仙侣。之所以改成“李渔”,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,他膝下没儿子。
这在当时,是个很严重的问题,尽管他用尽了各种方法,妻妾们生下的都是女儿,这一度让他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。
无意中,他看到一则秘闻,说鱼腹内多籽,而渔夫又擅捕鱼,便将自己改名“李渔”。
可十几年过去了,依然未能奏效。
直到五十岁那年,李渔才有了第一个儿子,喜不自胜的他,忍不住作诗对外宣布:“年逾四十便萧条,人说愁多面色凋。欢喜若能回老态,十年霜鬓黑今宵。”
接下来的几年里,姬妾们一连给他生了六个儿子,之所以这么猛,或许和李渔热衷的“房中术”有关系。
李渔从未以讨论男女性事为耻,他创作的《金瓶梅》更污的艳情小说《肉蒲团》,充斥着大量的“房中术”的描写。
而且他的笔下的情爱,并不只局限于男女,还有讲述女同性恋组合的传奇故事《美人香》,两男子相伴终身的白话短篇小说集《无声戏》等等。
懂得悦纳生活的人,也懂得取悦自己。
李渔在生活上也是特立独行的存在,自称“蟹仙”的他,每年到了吃蟹的季节,将自家的大缸全部养上螃蟹,每天都抓来吃,声称这玩意儿“心能嗜之,口能甘之,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。”
走在南京的闹市,他一手摇着折,一手拎着给妻妾发明的箱式马桶,毫不在意别人鄙夷的眼光。
纵观李渔一生,写了一堆黄书、赚了一堆银子、生了一堆孩子,留下一堆传说,这样的人生,不就是传说中的开挂么?
可这世间,又哪有什么开挂的人生?追根溯源起来,不过是脚踏实地的努力,外加一副强大的内心。
仅此而已。
作者:沧海明月生
往期精选
《她32岁失踪,迄今下落不明》
《「姬圈天菜」的撩功,不试怎懂!》
拾文化(ID:shiyafengshe),以理性的姿态看待人和物,以文化的底色,传达情感、新知、文化和生活。文化改变生活,信仰照进心灵。